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充分利用講述中國故事這一重要手段,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進而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通過精心設計和實施以中國故事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可以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
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包含系統地敘述和闡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與建設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探索,以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與成就等。中國故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敘事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它記錄了中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和社會變遷,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經驗和智慧。同時,這些故事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作為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廣泛,情節感人,主題鮮明且意義深遠。這些故事不僅記錄了黨帶領人民走過的非凡歷程,也展現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它們是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深刻闡釋。通過這些故事,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什么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以及黨在推動中國發展和人類進步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話語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是其承載的思想和原則,即所謂的“道”。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并非僅僅為了敘述而敘述,而應將“道”這一核心理念融入故事的脈絡之中。中國故事的理論基礎根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中國故事背后蘊含著中國理論,中國理論的核心詞匯反映了當代中國問題、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精神,比如“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黨的自我革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將核心概念的精確含義傳達給學生的責任,并且需要將這些抽象概念通過故事化教學生動地呈現。這就要求教師深入探究中國當代發展的根本和關鍵議題,不僅要清晰闡釋這些議題的現實意義,還要深入解析其背后的邏輯聯系和價值內涵。教師需通過學術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確保教學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具有實踐的相關性和吸引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內化。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世界的途徑正經歷著顯著的轉變,學生群體更易于接受多元化且富有互動性的教學策略來獲取和內化知識,這種學習傾向體現了對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的超越,轉而尋求更加靈活、參與度高的學習體驗。這一轉變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教育者設計包含多種教學媒介和互動環節的課程,更加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近年來,高校思政課為應對數字化帶來的挑戰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比如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走進課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既要立足課堂,也要充分運用多種渠道、多樣形式、多種媒介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還要全面考慮當代青年學生的思維特點,實現因材施教。當代青年群體表現出顯著的思維活力與對新興現象的快速接納能力。他們對于政治、社會和文化議題展現出較高的興趣和積極的參與意愿。這一群體重視個性化的發展,追求個人潛能的實現,將自我價值的確認與追求視作其成長軌跡中的核心驅動力。此外,他們具備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傾向于質疑權威及傳統觀念,擅長從多維視角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這種思維特質促使他們在認知和價值判斷上展現出獨立性和多元性。但是由于青年人的生活經驗相對有限,他們往往傾向于從個人視角或理想化的視角去理解和認知世界,這種傾向可能導致其視野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使得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多元文化時,可能難以全面把握其內在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因此,思政課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需重視青年學生的獨特性需求,依據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及個人成長目標,實施差異化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法旨在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手段,更精準地傳授知識,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培養具有愛國情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教育界、新聞界與公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界應深化課程改革,將中國故事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傳播網絡;新聞界應把握數字技術發展的機遇,創新傳播手段,拓寬傳播渠道,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公眾則應增強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播,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作者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南京曉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本文為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與踐行路徑研究”〈21MLB005〉階段性成果)